上海市老年基金会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高桥匠人与外滩老建筑
2018-05-23
字体: | 阅读:248|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北部的的高桥,是一个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镇,北濒长江口,西临黄浦江,东连外高桥港口和保税区,南接高行镇。其历史特色正如老浦东人沈润章老先生所说:唐宋时期高桥是盐业的集散之乡,元明时期是沙船之乡,明清时期是纺织之乡。

到了近代,高桥人勇闯上海滩,又成为占据上海营造业半壁江山的浦东帮的生力军。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23幢高楼大厦有三分之一出于高桥工匠之手,上海许多桥梁、厂房、花园洋房、里弄住宅、高楼大厦,都是高桥人的杰作。

高桥匠人的伯乐

若推高桥营造商的引路人,有一位不得不提,虽然他并非高桥人,但却作为建筑施工业浦东帮的鼻祖,成为后来带领多位高桥工匠闯荡上海滩的伯乐。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后,西方投资者纷纷接踵而来,开设码头、仓库、洋行、教堂等,许多建设项目均由外国人设计、外国公司施工。川沙蔡路镇做泥水工出身的杨斯盛当时边学技艺边学英语,结识了一些外国人,他的一手好技艺也得到外国业主的赏识。杨斯盛独具慧眼,1880年创办了中国人开设的第一家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1891年上海江海关施工招标,杨斯盛勇敢地和德、意两家外商竞标,在外国势力霸占的上海建筑市场,一个无名的营造厂怎么能中标呢?最后是意商皮特尔中标。

上海是软土地基,地下水位很高,意商在施工时遇到地下水位上涨无法打桩的难题,致使工程停工。于是杨斯盛接标承建这项工程,他亲自督战,解决了一个个施工问题,保质按时完成了江海关大楼的承建任务,使外国人不得不折服,赢得了同行的赞誉。

杨斯盛的成功,使高桥人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同时也使在沪外国人改变了对中国工匠的轻视。中国的建筑工匠熟悉地理环境,劳动力又低廉,这是外国建筑商无法抗衡的独特优势,从此中国营造商冲出了一条生路。

王松云与汇中饭店

王松云是高桥陆家宅人,比杨斯盛小六岁,从小随父学习水木作,20岁时在上海山海关路一家营造厂做档手(小包工),后来又与宁波人合开仁泰营造厂。他与杨斯盛都是浦东人,私交甚深。杨斯盛创设营造厂时,他入股助一臂之力,杨斯盛筹办浦东帮水木业公所时,他又积极赞成并捐资500元。

只读过私塾的王松云不仅手艺好,会经营,还结识了西恩科、哈同等外国人。1904年哈同把爱俪园交给仁泰营造厂建造,至1907年筑成大小楼宇80个、阁8座、亭48个、台12个、池沼8个、水榭4个,具有10个大院9条道路。1909年全部建成,爱俪园成了海上大观园,社会各界人士都慕名而来,王松云由此扬名。

王松云在承建爱俪园时,还独自开设王发记营造厂,承建外滩当时的最高建筑——汇中饭店大楼。一开始英国人不放心,因为王松云虽然眼下在做爱俪园工程,但都是二三层建筑,而汇中饭店高达六层,并且建在江边,技术难度高。

当英国业主犹豫不决时,建造江海关大楼的杨斯盛在关键时刻为朋友挺身而出,愿做担保人,英国人才将汇中饭店工程发包给王发记营造厂。在建造过程中果然发生地基倾斜问题,杨斯盛凭借着建造江海关大楼时积累的宝贵经验,帮助王松云解决了难题,化险为夷。

 

 

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

 

敢啃硬骨头的周瑞庭

周瑞庭也是高桥第一批营造商之一。他家庭贫苦,父亲是木匠,勤劳仍不能摆脱贫困。他11岁到上海当木工,木工技艺很好,19岁时当上木工档手,先后在杨斯盛、顾兰洲手下承包工程。1895年在上海威海卫路(今威海路)446号开设周瑞记营造厂。

由于他在承包工程中熟悉西方近代建筑,懂得英文又会经营,很快在营造业中崭露头角。他先后承建的项目有礼查饭店、杨树浦发电厂一期工程、俄国公馆(苏联领事馆)、扬子大楼、新闻报馆、敬业中学、四行储蓄会虹口分会大楼、圣三一堂翻建和乍浦路桥等。

周瑞庭以敢啃硬骨头著称。1913年在承建杨树浦发电厂一期工程时,因工程地处黄浦江下游,与复兴岛隔江相望,水流特别急,围坝打桩时因江水急,泥沙流失,多次打桩都告失败。周瑞庭到外滩天文台了解了黄浦江潮汛资料后,携长子周星若将铺盖搬到工地,深入了解打桩失败原因,与工人师傅商量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决定用旧棉胎裹桩,在挡水坝中加进牛粪和明矾,这个土办法果然见效,打桩获得成功。

俄国公馆建在苏州河口,而且有地下室,同样遇到塌方问题,周瑞庭用同样方法很快解决了。周瑞庭在同行中有很高声誉,曾担任由杨斯盛创议的浦东帮和绍兴帮联合组织——沪绍水木公所的董事长。

高桥首富钟惠山

钟惠山也是高桥早期的营造商,他出身在贫苦农家,4岁丧父,从小从师学泥工,手艺好,人品好,在南浔为刘姓大户人家修建祖坟,施工精良,深得东家信任。刘姓大户在上海购地建造大批里弄住宅时,钟惠山已在上海七浦路386号开设钟惠山营造厂,由于过去的人缘,刘姓大户建造大批里弄住宅的项目全部交给他承建。

钟惠山施工质量让人信得过,报料报价实事求是,声誉传四方,建造里弄住宅从九江路、浙江路、广东路、福州路,扩展至闸北、曹家渡。建造上海石库门里弄使钟惠山发迹,他虽然没有承建有名的高楼大厦,但是有了积累,于是投资房产,成了拥有大量房产的营造商。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国家处在战乱时期,而上海城市却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地皮飞涨,房屋稀缺,钟惠山在不动产上赚了大钱,成为高桥首富。

后起之秀杨瑞生

民国初年杨斯盛虽然已谢世,但是浦东帮建筑施工队伍已发展为数万人。“川沙、上海间,朝发夕至,自上川铁路通车,一小时即达,于是上海成为容纳川沙羡余人口之绝大尾闾。论其量,则数之大,以水、木工人为第一,他业亦颇有相当地位。论其质,则无论以知识、以劳力,凡能自食,或因以起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恃上海。”

更多的高桥人在杨斯盛和王松云、钟惠山、周瑞庭等人影响下,纷纷加入营造业队伍,拜师学技艺,杨瑞生便是其中之一。

杨瑞生1874年出生,高桥杨家栅人。幼年在家读过私塾,14岁时就去上海拜师傅学木匠手艺,他不仅勤学技术,工余时间还自学英文。20岁时他做翻样,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并结识了一批工商界人士,1903年他开办杨瑞记营造厂,上海厂设在斜徐支路永庆里,杭州设分厂。

他先后承建四川北路永乐坊、天平路树德坊、淮海中路乐安坊、瑞金二路锡德坊和陕西北路西摩别墅、太原路台拉别墅、安福路来斯别墅等各类住宅400幢。还承建西方装饰主义风格、技艺要求很高的新光大戏院和中国饭店。淮海路上的巴黎大戏院(淮海电影院)和延安东路四川中路口的会德丰大楼是他承建的西方现代派风格的建筑,以建筑流线型线条和大玻璃门窗显示最新潮流现代感。

谢秉衡1885年生,高桥谢家弄人。幼年家贫,13岁到上海在舅父处学木工,他学技十分刻苦,数年后能独当一面承揽木工生意。学成后,曾在浦东帮的姚新记营造厂当过看工(技术负责人,也称监工),参加外白渡桥、二白渡桥和德律风电话公司大楼建设,掌握了西方的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新技术。他自学的英文能阅读英文版技术书籍,与外国人能流利会话,他与英租界工部局的主管建筑的哈伯等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

1910年,谢秉衡与张裕田、乐俊堂合伙创办裕昌泰营造厂。张裕田是浦东南汇人,其父亲是杨斯盛一代有名的泥水匠,张裕田承袭父业将水木作改为营造厂,曾在南京承建南京劝业会场和钢筋混凝土拱桥,因当地绑匪扬言要绑架他,他只得逃往上海。谢秉衡与张裕田等联手之后,凭借着张裕田以前积累的经济实力。自己的技术和人脉关系,1913年在承接英租界工部局大楼投标中,击败众多竞争对手一举中标,使人刮目相看。

同年,裕昌泰又承建了麦边洋行(后为亚细亚大楼),英商马海洋行设计,楼高7层,建筑面积达11717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时由于混凝土浇灌时必须保持连续性,才能确保现浇构件的强度,谢秉衡在上海首次采用筒形混凝土搅拌机。

 

 

亚细亚大楼

 

不久,他又承建友利银行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楼高6层,建筑面积达13624平方米,这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高楼,工字钢材由德国克虏伯钢铁厂供货。面对着这个全新的建筑技术,他凭借着参加过外白渡桥施工的经验,又顺利完成了钢框架大楼的施工。

 

 

友利银行大楼

 

1921年英商著名的怡和洋行要在外滩盖新楼,由英商思九生洋行设计,楼高6层,建筑面积达15976平方米。根据设计图纸一、二层外立面要砌贴粗凿的长方形天然毛石,每块毛石体积大重量大,他解决了砌贴的技术问题,又成了上海营造业中一个创举。一个华商营造厂一连在上海银行商界龙虎相争的外滩建造起三幢标志性的高楼,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它向世人宣示中国人能建造一流的高楼大厦。

谢秉衡在上海承接的工程项目很多,有杨树浦煤气厂、上海第三第四第五纱厂、蜜蜂绒线厂、怡和啤酒厂、正广和汽水厂、沙利文面包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还有南京邮政局、青岛纱厂。

他不仅是个出色的营造家,更可贵的是他十分注重技术传承。他在担任上海市营造工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时,兼任公会办的通惠子弟学校校长,培养基层施工技术工人,凡是他的营造厂工人读夜校的费用均可报销。

他是发起成立上海市建筑协会的主要人员,这个集设计、施工、材料为一体的行业团体成立后,编辑出版了《建筑月刊》传播建筑行业动态,创办了正基建筑工业补习学校。他乐意于收有志营造业的青年为学生,他的学生号称有108人之多,不少人后来自办营造厂,解放后不少人成为设计院、建筑公司总工程师。

高桥匠人回馈乡里

从高桥走出闯荡上海滩的营造商都继承了浦东帮鼻祖杨斯盛先生的高风亮节,致富感恩热心公益。

高桥镇老街上许多名宅都是高桥营造商致富后在家乡建造的私宅,有的是孝敬父母建造的房屋,有的是为家族建造的祠堂。王松云的树德堂厅堂挂着“树德扬仁”条幅,以树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出资修建了大同路,在界浜老船码头盖了一座供候船人休息的凉棚。界浜上石桥年久失修,木栏杆腐朽,他出资修理改为铁栏杆,还在东街和镇南各修建庙宇一座。

钟惠山虽为高桥首富却仍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平时一身粗布衣裳,但对乡亲的疾苦乐于帮助,一年发放救济米几十石,常年资助办学,被日新小学聘为校董。谢秉衡发迹后,其母和妻子仍清贫自守不愿离开家乡去上海,他特地为她们在谢家弄建一幢三层花园别墅,供老母颐养天年,除外既不造祖宗祠堂,也不盖子女楼房,却独资建造高桥日新小学,校舍规模宏大设施完备。他还为家乡修建胡家桥,新修瞿家宅桥。杨瑞生看到家乡东虬江的跳板小桥不安全,便独资在这里新建大木桥。

近代高桥营造商的成功经历凸显了高桥人善抓时机、刻苦学习、勇于挑战、大胆创造的奋斗精神,也表现了高桥人热爱家乡、致富感恩、回报社会的质朴与情怀。

  (摘自2018年5月21、22日日《新民晚报》  源自《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  作者娄承浩 薛顺生)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