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建文明单位基本方针: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办会宗旨:拾遗补缺,聚焦重点,直接受益。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工作方针:创新公益、重心下移、规范运作、行业拓展。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文明创建目标:2017—2018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服务承诺:爱老敬老,急难帮困,促进健康,传送文化。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团队精神:热爱公益,关爱老人,文明服务,诚信敬业。 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传统。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新时代,共享未来(New Era,Shared Future);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 养老康复 学习借鉴 助力进博 服务保障。
首页
|
基金会
|
本会近况
|
基金募集
|
公益项目
|
各区动态
|
智慧学堂
|
敬老风采
基金会简介
代表处简介
基金会章程
组织机构
理事名单
政策法规
大事纪实
荣誉成果
本会动态
通知公告
工作简报
资料下载
捐赠指南
政策办法
我要捐赠
企业捐赠
个人捐赠
募集汇总
申请流程
助老帮困类
健康促进类
精神文化类
浦东新区
黄浦区
静安区
徐汇区
长宁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宝山区
闵行区
嘉定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
孝亲故事
志愿活动
银龄园地
涉老法规
首页
>
敬老风采
>
银龄园地
上海:构筑超大城市抗疫的“铜墙铁壁”
2020-04-08
字体:
大
中
|
阅读:81
|
2020年4月7日召开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发布了一条事关生活在这座城市每位市民福祉的重磅消息——上海要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城市之一。随着这一全新目标的提出,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以下简称“20条”)同时出炉。
制图:均文汇报李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上海全力战斗着,也不分昼夜地思考、分析着“战情”。多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这一轮疫情防控也正在催生上海公共卫生体系的“迭代”。此次“20条”里,就出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关键词: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这些词汇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上海将有“升级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对标世界,心怀人民,探索“上海之路”。
“立底线” 明确“公共卫生”对超大城市公众安全的意义
超级传染病突如其来,来势汹汹。所谓“兵来将挡”,快速反应变得至关重要。“问题是,快速反应怎么才能实现?”这就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吴凡教授无比看重上海构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等的原因。
依托全市“一网统管”平台,建立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发热、肠道门诊等监测哨点布局,优化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监测系统,构建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在吴凡看来,这一切都在做一件事——“底线”,上海的公共卫生“大应急”模式就是要更聪明、更智慧、更精准地为这座超大城市守住安全底线。
眼下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公共卫生”这个词汇。在此轮新冠肺炎疫情中,“公共卫生”反复被提及,但很多人至今还弄不清,这到底是一个专业,还是一个行业。
快人快语的吴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及她本人最认同的一个定义:公共卫生,就是一种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集体行动。一个人生病叫病情,一群人生病叫疫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对新冠病毒时,称之为防疫,而不是防病。“医生见的是病,而站在公共卫生的视角,不仅见病、见人,更要见疫。要追究为什么会发生危害群体事件,如何提前预警,如何尽快将损失减少到最低。”一言以蔽之,这就是“大公卫”之于城市的意义,这也叫“底线思维”。
在专家看来,17年前经历“非典”的上海,就迎来过一次公共卫生体系“底线”基建。而时隔17年后,这座城市需要在战“疫”中再度升级这道防线。
“筑防线” 平战结合,“召之能战”来自长期备战的状态
刚从武汉抗疫一线归来的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防控有着许多切身体会。“此次战疫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公立综合医院之所以能第一时间迅速、有序地开展高水平的医疗救治,担当起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与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密切相关。”
驰援武汉前,陈尔真曾参加过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他认为,医院在和平时期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任务,而一旦疫情防控战打响,医院就要随时随地,召之能战,这也是医疗系统的“平战结合”模式。
上海现有的117家发热门诊正是当年抗击“非典”后留下的经验与成果,由于17年间从未关闭,才能在这次战“疫”打响后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收治疑似患者,实现与普通患者的快速“分隔”。而一个个在这次疫情中完成改造、升级的发热门诊,也正是筑起扎牢全城疫情防线之举。
站在医院角度看这道防线,陈尔真认为,当下须进一步加强“医防融合”,强化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识。比如,在医院规划设计和建设时,就要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布局调整机制,确保有可拓展的应急医疗救治场所;要将传染性病诊疗规范纳入医务人员的基础培训,提高其对传染病的甄别、处置和自身防护能力。
陈尔真还特别提到一点:要加强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密切相关的感染、呼吸、急诊、重症、影像、检验等薄弱学科的投入,像“预备役”一样加强医院应急医疗队建设,从而建立起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一专多能的高水平医疗救援队!
“强战线” 调集社会每一个细胞的“战斗力”,做强做实“四早”
进入2020年3月,上海疫情防控工作迎来新挑战:控制境外输入性病例风险。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上海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派驻40人规模的“特种部队”轮流进驻机场,据此,疾控与机场口岸原有的海关、边检、机场形成合力,交互协作,形成防控大闸的“四道齿轮”,为国“守门”。
这也是上海抗击疫情“联防联控”的一个缩影:“疾控尖兵”进驻机场,直接与海关对接,以实现更快速度收集旅客信息、移送有症状的重点对象至定点医院,移送无症状者至隔离点,收集潜在密切接触者信息,供后方密接追踪组开展追踪……所有驻机场工作组得到的信息,都将第一时间报给后方,助力整个疫情防控体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治”。
完善全市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整合机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疫情监测、排查、预警和防控工作……如同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所言,守护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从来不是靠卫生部门“单打独斗”,而需要社区、交通、海关、边检等方方面面共同参与,这样才使得上海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而这些经验也凝结成文字写入了“20条”。
记者发现,在“20条”已披露的内容中,包括“研究制订紧急状态下的科技攻关应急行动指南”,此外,长三角省际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联防联控等亦有着墨。
邬惊雷称,下一步上海将对标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密切联系医疗救治系统与防治体系,做强做实“四早”,同时增强人才储备、物资储备、空间储备、科研储备等多方力量,调集社会每一个细胞的“战斗力”。
一道道“强战线”的举措,归结为一点:增强这座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抵抗力”和“战斗力”。
(摘编自2020年4月8日《文汇报》 首席记者唐闻佳 记者李晨琰)
联系方式
|
我有话说
沪ICP备07510649号
|
沪公网安备案号31010102006172
021-62994399、62255578
主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